一、多多的早餐故事
來到新社部落的第二天,我與多多七點多抵達大哥的小賣鋪。
大哥站在小賣鋪對面的路旁,為那些青苗澆水。後來多多也跟了上去。大哥告訴我們,澆水是為了保持苗下土壤的濕度,以防在炙熱的太陽下,秧苗受到影響。
我們在小賣鋪待了一個多小時,插秧機遲遲未來,所以我與多多回到了住宿處吃早點。因為要照顧小武耀,所以有一小段早餐時間我是與多多分開的。待我來到早餐餐桌前,多多小聲地告訴我:「我被認出來了。」
她說,隔壁桌的女士,小心翼翼地走到她身旁,告訴小聲地對她說:「我可以跟你拍照嗎?」多多起初以為會不會是因為自己與朴姊姊(阿歐斯的太太)都用韓文講話,引起了他人的注意。
正當多多即將陷入108種猜測時,那位女士又問了一次:「我可以跟你拍照嗎?」多多聽出女士的聲音微微顫抖,「您認識我嗎?」
「金多多、金多多。」女士聲音變得更低。
此時多多笑了,她開心地與女士合照。
多多沒想過自己會在花蓮遇見喜愛自己的人,雖然因為自己沒畫什麼妝而感到有些害羞。卻也期待著下次能再與她見面。待她說完這個故事後,我的早餐也用的差不多了。
二、多多的插秧、補秧初體驗
再次回到大哥小賣鋪時,發現大哥、二哥們已在田裡耕作。我們沿著田埂走向他們,二哥遠遠看到多多,就大喊著:「金多多,你太晚了吧!」
「我們剛剛就來了啦,剛剛還沒開始啊!」多多回答,二哥開心地笑著。另一位未見過的大哥已坐在插秧機上。經過一輪插秧後,二哥把在一旁的秧苗補到插秧機上,對著多多說:「金多多,試試看!」
多多大步走到秧苗堆疊處,正當她要抱起一塊秧苗時,感覺雙臂一沉,「好重!」她沒想到一塊塊在二哥手裡輕鬆搬運的秧苗,在她手裡像在搬磚一樣困難。
不久載滿秧苗的插秧機在鄰近太平洋的梯田上啟動,機器聲響響徹四周。
因為插秧機的出現,大幅縮短了插秧的時間,但由於插秧機的移動方式,主要還是以直線移動為主,在過彎處往往會留下一些空隙,此時則需要人工補秧。
現今的新社半島,在過去的噶瑪蘭族語稱「alanan」,意思為「寬而平坦的水田」。多多在大嫂與二嫂的帶領下,開始為此地補秧。在聊天的過程中知道,大嫂原本為阿美族,與大哥結婚後,來到了新社部落。
多多抱起一小塊秧苗,打算穿著她的藍色短雨鞋走入田中,在準備下去的第一步,正巧被二哥看見,二哥說:「你這個會黏在田裡面啦!脫鞋下去比較好!」多多有些擔心地把藍色雨鞋放在田埂上。田水因為陽光的照射,沒有想像中的冰冷,但多多下田時,還是時不時地發出叫聲。
雖說是補秧,但還是得順著插秧的方向再巡過一次。大嫂、二嫂速度極快,多多雖然想幫忙補秧,但盯著水田,卻無處下手。我站在田埂上聽見她喊:「沒有地方可以補啊!」
過了一段時間,多多向田中補了一些秧苗,但為了不讓大哥、大嫂之後的善後工作變多,我趕緊將多多從水田中拉了起來。
雖然她看起來有些狼狽,但也十分可愛。
三、很多石頭的田(babaduan)
補秧結束後,阿歐斯帶著我們先回到宿舍退房,由朴姊姊帶著小武耀上車。我與多多又前去與大哥會合。我拍了張阿歐斯一家人的合照,我很愛這張照片,我覺得從照片裡感覺得出阿歐斯與朴姊姊對小武耀的愛。只是小武耀流著長長的口水,在未來的某一日裡,他一定會為這張照片感到好笑,並且分享給朋友與班上同學看。
這次的目的地是在新社半島的另一邊,在山上。
大哥想要帶多多先體驗打田前的一個步驟:除草。多多穿戴上除草器具,除得還有模有樣的。原本有些害怕除草的多多,沒想到卻除上癮,多除了好幾下。
大哥告訴我們過去這山邊的田地有許多的大石頭,為了要耕作,他們把大石頭打碎埋到地底。這不免想到,這塊地是否就是噶瑪蘭語中的「babaduan」,意指「有很多石頭的田地」。
四、新社米好吃的祕密:大不岸溪(iRuR na tapuwan)
接著,大哥騎著摩拖車帶領著我們,進入阿美族的復興部落,在那裡,有著新社米好吃的祕密。
我們在一處似乎無人居住的民房旁停了下來,大哥指著說「那邊」。那是一處不仔細看就看不出來的祕徑。兩側雜草叢生,樹與樹間,只留下一人能夠通過的寬度。多多跟著大哥,我則拿著相機跟在多多的後方。雖未看見流水,卻已能聽見淙淙水聲。
秘徑短短五米左右,出徑後卻別有洞天。清澈的水源從遠處流至,多多在大哥的牽引下,一步步踩著天然的大石,靠近溪水。溪水清澈見底,大哥看見幾隻曬太陽的溪蝦,聚集在水流和緩處。
多多與大哥皆穿雨鞋,唯我穿著運動鞋跟著,到一處水流較寬處,我不得不拖掉我的鞋子,涉水而過。
復向前行,我們三人來到一處水圳,大哥將手伸到水裡邊說:「我們有時會來清理可能堵住流水的東西,」他從水中撈出了些枯枝,又說:「這樣才不會影響灌溉。」於是多多也一同加入。
溪水從海岸山脈一路流下來的。流經復興部落的有三條溪水,分別為加塱溪、瀑魯幹(有文獻記為羅幹溪、普魯旦)、力比旦,其「加塱溪」(kalong),在阿美語中為「分享」的意思。
※Google地圖上看不見力比旦溪、瀑魯幹溪,兩條溪水被統稱為「加塱溪」。
三條溪水與大不岸溪再匯聚成更大的溪水流入海洋。在Google 地圖上只能見三條溪流成為「大不岸溪」,這其中有視域上的問題。所以我們需要先理解「大不岸溪」的意思。
大不岸溪來自於噶瑪蘭語,其發音記作:iRuR na tapuwan。
iRuR na tapuwan按詞組分析:
iRuR →河流
na →的
tapu→堵
wan→地方
所以iRuR na tapuwan對於噶瑪蘭人來說是「堵水的地方」。
按沈怡螢《噶瑪蘭新社部落生活空間資源之利用、變遷再發現》:
噶瑪蘭人將大不岸溪部份溪水堵住,引水至土堤圳道內,向南北兩端水田輸送灌溉用水,因而得名。(頁45)
故大不岸溪是以噶瑪蘭人的視域命名的,以阿美族人的視域則可能最後成為加塱溪。但因為我們跟著大哥上山,其實也不是非常清楚溪流的分界,所以我以水源在復興部落之故,暫記此溪為加塱溪。
我們與大哥在這隱密的水圳旁享受了一下近午的陽光。我瞥見阿歐斯也帶著朴姊姊,和小武耀在一處較近道旁的水邊玩水。我坐在大石頭上藉著太陽烤乾我的腳,穿上鞋子,與大哥和多多,還有阿歐斯一家返回了部落。
記憶裡,陽光的餘溫似乎還在我的腳背之上。
2021.03.20〔多多의探險日誌〕 ED隊員補記 2021.03.16花蓮
文獻參考:
沈怡螢《噶瑪蘭新社部落生活空間資源之利用、變遷再發現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,2008年。
附沈怡螢論文中,田野調查整理之噶瑪蘭「新社部落傳統認知空間圖」,引自論文頁17。
Comments